新公益网 新闻资讯 SEE基金会签订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

SEE基金会签订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

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交易协议正式签订暨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发布活动在山东青岛举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三方就湛江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正式签约,这也是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来自国内外32家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作为自然资源部2021年海洋日主场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杜官印、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孙莉莉、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方宏的见证下,海洋三所副所长陈彬、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苇共同签署了该份协议。

1623217302515065584.jpg

中国首个蓝碳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签约仪式后,32家机构共同发布了《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孙莉莉代表32家机构宣读了此倡议。

1623217366776007175.jpg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孙莉莉代表32家机构宣读倡议

在32家机构共同的发布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中,将通过加强蓝碳生态系统研究、保护与修复,提升海岸带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支持蓝碳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政策和资金激励机制的发展与实施;推进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建立利用碳汇项目收益维持生态修复效果和社区受益的良好机制;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蓝碳生态系统的研究、保护与修复;此外,还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实施基于蓝碳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1623217386182026427.jpg

参加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的伙伴(部分)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杜官印对此次签约表示祝贺。他表示,湛江红树林碳汇项目的开发,是推进蓝碳交易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范本,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助力蓝碳经济发展,服务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3月,“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的评审,成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limate, 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s, 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该项目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并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发完成。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SEE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活动的碳排放。

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通过蓝碳碳汇项目实现环保公益机构自身碳中和的项目,交易所得将全部用于维持项目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同时也使周边社区受益。该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开展蓝碳碳汇交易,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挥它们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本次交易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等具有示范意义。

当天在山东青岛还举行了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今年海洋日的宣传主题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旨在通过这一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树立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保护我们的蓝色家园。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